近两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国家和省份层面确立的,已经涉及17个省份的40个城市。
探究这些城市,不难发展其中的一些共同点:具备优越的经济基础、适宜的区位条件、便利的交通。
更重要的是,有了更多政策主导权。
这些获得“新身份”的城市,如何利用好自身优势,开展招商活动呢?
笔者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在分析20多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招商案例后,做了一些总结和概括,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01 资源型城市 转型升级
资源型城市,不同于一般的副中心城市。
由于地理区位,以及特殊的产业优势,比如陕西榆林、山西长治、云南曲靖等城市的煤炭产业,河南洛阳的矿产开发产业。
它们并不像其他城市那样,容易受到省会城市的“虹吸”影响。
这种产业优势,不仅让城市在招商过程中能够保持独立性,更能充分释放自身的潜力与魅力,吸引更多投资者。
但是,资源型城市在享受资源红利的同时,也需警惕“老能源基地陷阱”。
毕竟,过度依赖传统产业,难免会在未来陷入发展困境。如何依托自身能源禀赋,沿着产业链的某一方向进行深度延伸,尤为关键。
这就要求,地方政府深入传统能源基地,像掌握命脉一样,精准把握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技术和产品。
同时,通过精心的研究和策划,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以新兴产业为引擎,推动整个产业格局向更高层次迈进。
就拿陕西榆林市来说吧。
2023年,榆林GDP达到了7091亿,不仅是首个GDP破7000亿的非省会城市,还成功跻身全国城市TOP40行列。
这背后,离不开资源的利用和产业链的精心打造。
这里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尤其是神府煤田,被誉为世界七大煤区之一。
尽管“家底”厚实,他们并未止步于资源的简单开采,而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不断加大在汽车制造、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等领域的投资力度。
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了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条。
尤其是醋酸正丙酯行业,当地几乎可以提供从原材料生产到场景应用的全方位服务配套。
这种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为城市的招商引资工作添砖加瓦,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路上越走越宽。
02 巧用区位优势 承接产业转移
在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发展征程中,区位优势无疑成为招商引资的一张王牌。
这些城市,往往坐落于交通要冲,不仅物流四通八达,而市场辐射范围广阔,自然成为企业投资兴业的热土。
以芜湖为例,他们不仅仅深受合肥都市圈的辐射带动,更因紧邻江苏,融入南京都市圈。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连南接北、承东启西、临江望海,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乃至“一带一路”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的交汇点。
独特的区位优势,为芜湖带来了发展机遇。
他们敏锐地抓住沪苏浙等地产业转移的契机,承接了大量外迁企业,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
尤其是承接合肥市迁出企业方面,芜湖硕果累累。2018-2023年期间,共有2308家企业从合肥迁入了芜湖。
此外,他们还主动出击,通过精准的产业定位和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吸引了众多知名企业在此安家落户。
地方政府可以借助临近都市圈、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周边产业转移,推动本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此外,还需要主动出击,“走出去”把企业“请进来”;同时,优化营商环境,确保入驻的企业和项目能够“留得住”。
当然,想要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单纯依赖产业承接是不够的,还需要推动产业创新。
尤其在产业集聚方面,地方政府应积极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多元化的产业集群,避免同质化竞争,让副中心城市和中心城市能够各展所长。
比如,芜湖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功集聚了海螺集团、奇瑞股份、三只松鼠、三七互娱、楚江新材等一批知名企业。
如今,芜湖已经构建起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材料等4个支柱产业,机器人、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布局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制造业综合实力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5位,拥有规上工业企业达2360家。
03 利用政策优势 发挥区域效应
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意味着什么呢?
最显著的,便是政策层面的大力倾斜与支持。
比如湖北宜昌,便享受到了工商审批、大型投资等方面的行政权限下放。
可以想象,省域副中心城市在审批流程、产业落户、投资布局等方面,都将获得更大的自主权。
手握这些政策优势,便可大展拳脚,在招商过程掌握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也需具备一种全局的发展视野。
倘若把一个省比作一个班级,省会城市是班长,那么副中心就是副班长。
作为“副班长”,不光要自身硬,更得携手班长,带动周边的“同学们”——也就是周边城市,共同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毕竟,一个班级的力量,源于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努力与提升。这种区域合作的良性模式,将极大地提升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这就需要,地方政府跳出自身的行政区管辖范围,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
通过吸引区域内产业集聚、物流集聚、人流集聚,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打造区域经济生态圈。
以四川泸州为例,这里不仅以白酒产业闻名遐迩,更在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有着不俗的表现。
尤其是江阳区,在市场化招商机构谷川联行的引荐下,成功引进港资5亿元的“新材料及显示”项目,预计投产5年内,将实现销售收入11.5亿元,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再加上拥有长江“黄金水道”的加持,其发展潜力不容小觑。如今,泸州与临近的宜宾“组团”发展,共同探索发展之路。
例如,结合两地的竹林资源优势,共同培育一批竹产业龙头企业,让宜泸组团的“以竹代塑”相关技术、产业在全国实现领先。
这种资源互补的发展模式,或许能够实现“1+1>2”的招商效果。
来源:招商网络
管委会+公司:苏州、张江经验总结,成功模式如何复制
2024-05-29快速去化!医疗器械产业园“招商战”正酣
2024-05-28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2024-05-28超1000家企业跨省迁入山东菏泽,招商引资工作何以置顶?
2024-05-28万字报告精华!2024低空经济发展现状及策略剖析
2024-05-28从招商引资视角出发,如何理解新“国九条” ?
2024-05-28高质量·新综保·共未来——2024年佛山综合保税区投资推介会盛情邀约中
2024-05-24终于有人从产业链角度,把招商讲“透”了
2024-05-20上海屡次招大商,生物医药界落子“特斯拉式”项目借鉴招商经验
2024-05-15县域招商:招什么?怎么招?去哪招?
202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