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以“五型经济”为引领推动徐汇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以“五型经济”为引领
推动徐汇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五型经济”的部署,培育徐汇经济发展新优势,打造徐汇区产业经济发展新格局,强化“四大功能”、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现就推动徐汇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若干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以“建设新徐汇、再造新徐汇”为引领,全面提升徐汇产业发展能级和质量。
1.坚持创新引领,融合发展。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紧抓科技回归都市趋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活科创资源禀赋,放大徐汇创新示范引领效应,塑造融合创新生态,打响“科创绣带”品牌,打造“五型经济”和重点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数字经济标杆区,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2.坚持效益优先,高端发展。统筹产业贡献度和显示度,锚定产业链价值链关键环节、重点优势产业领域优质企业,加大引进培育力度,提升产业能级、打响产业品牌,实现高端产业新发展,增强徐汇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3.坚持生态营造,集群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载体品质,做强产业新空间;聚焦徐汇最有竞争优势、区域特色、发展潜力的重点领域,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大产业政策供给,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4.坚持市场导向,开放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创新产业发展促进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深度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着力打造开发发展枢纽。
二、发展目标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以提高经济密度、提升产业能级为主攻方向,着力集聚全球资源要素、培育创新创业主体、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加快构建“5+4+X”的产业布局,做强做优“五型经济”,全力打造四大千亿级战略产业集群,探索形成创新引领、集群支撑、提质增能、辐射带动的发展路径。
——产业能级迈上新台阶。推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能级不断提升,加快现代服务业、四大战略产业、现代商贸业、总部经济等提速换挡。“十四五”期间,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机构50家以上,新增上市挂牌企业30家以上,形成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现代金融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产业结构形成新格局。充分发挥“五型经济”的导向作用、数字经济的赋能作用,加快构建服务经济为主、创新内核高能、总部高度集聚、流量高频汇聚、深入融入全球的“五型经济”生态系统。到2025年,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商贸业为优势、数字化赋能为特征的现代化产业格局。
——产业创新实现新突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需求,发挥重大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推动高水平研究机构和重点实验室集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000家,企业PCT专利申请量达到450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0件。
——产业生态迸发新活力。优化产业载体供给,加快推进重点区域城市更新,推动创新创业空间合理布局发展,打造便利化企业服务环境和高品质人才发展生态,完善人才、科技、产业、资本联动发展,形成更具竞争力和磁力场的产业生态圈。
三、主要任务
1.聚焦科技创新策源,推动创新型经济“增效”
锚定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大力发展具有策源引领功能和指数级增长潜力的创新型经济,助力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蓬勃发展。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经济领域重点发展高端芯片、智能传感器、智能终端等基础硬件,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人工智能计算系统、超大规模行业知识图谱、智能机器人软件平台等基础软件,智慧出行、智慧商贸、智慧园区、智慧政务、智慧社区等场景应用,支持类脑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6G)等关键基础技术研发应用。“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升,人工智能产业总产出年均增长15%。以生物医药为抓手的生命健康领域重点发展细胞治疗、抗体药物等创新药物,新型体外诊断、智能医学影像、高端医疗设备等医疗器械,临床研究服务、互联网+医疗、高端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等,推动临床、研发、制造一体化发展;大力引进一批生命健康领域的总部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增强生命健康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十四五”期间,生命健康产业总产出年均增长10%。智能制造领域重点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车载设备、智能医疗健康设备等智能新硬件制造,系统设计、工艺流程设计等服务型制造。“十四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保持在500亿元以上。产业新赛道领域布局元宇宙产业链,探索成立元宇宙创新联盟,构建元宇宙产业生态;推动各类应用技术落地,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交互等智能终端;大力引进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优质企业,推动企业和园区楼宇实施绿色改造提升,积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加快发展直接面向个人消费者、家喻户晓的新终端产品,加大扶持服务力度,大力推动“首发首店”经济发展。
2.聚焦高端产业引领,推动服务型经济“增值”
聚焦现代金融、信息服务业、专业服务、科技研发服务等重点领域,打响服务品牌,提升服务功能,融合服务业态,大力发展辐射半径大、附加值高、具有品牌优势的服务型经济,不断提升徐汇服务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以金融科技为先导的现代金融领域引进金融机构总部等战略型和功能性项目、金融控股集团,鼓励持牌机构设立专业化的法人机构、功能性业务总部和独立配套服务公司,争取公募基金证券、外资投资机构、牌照类金融科技公司落地。“十四五”期间,现代金融产业总产出年均增长10%。信息服务领域重点发展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集成电路设计、互联网信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十四五”期间,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专业服务领域重点发展法律、会计、咨询、广告、人力资源等知识密集型专业服务业。“十四五”期间,专业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科技研发服务领域重点发展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工程技术与设计服务。“十四五”期间,科技研发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
3.聚焦全球资源配置,推动总部型经济“增能”
大力发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能级、多功能总部型经济,打造总部经济示范区。加快集聚高能级跨国总部机构,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总部型机构、知名国际组织总部等,实施“总部增能”行动,鼓励跨国公司在徐汇设立亚太总部、全球总部和全球研发中心,支持现有总部提升能级,积极培育新型总部业态。引导总部经济机构进行业务整合、拓展功能,推动总部企业由单一管理功能更多向叠加新型贸易、投资决策、资金管理、销售结算、全球维修等多功能复合型方向拓展升级。“十四五”期间,五年累计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达到55亿美元。着力增强本土总部企业集聚度,抓住央企总部全国布局重组机遇,吸引更多央企集团和业务板块落户徐汇,加强总部企业服务保障工作,支持总部企业加强跨区域资源整合和统筹协调。健全本土跨国公司“走出去”服务体系,拓展本土跨国公司“抱团出海”广度。加快培育新生代总部型企业,积极引入民营企业总部,赋能民营总部创新发展。支持区内高成长性企业由“小微型总部”发展成为地区总部。
4.聚焦开放枢纽门户,推动开放型经济“增量”
紧扣服务业开放、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艺术传媒和国际开放交流的内在要求,大力发展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体现高水平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的开放型经济,加快抢占经济数字化格局下的新赛道。货物贸易领域重点发展区域分拨分销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型机构,探索西岸艺术品保税仓库制度创新,便捷保税展示交易、艺术品出入境通道。服务和数字贸易领域聚焦游戏动漫、演艺、网络视听、数字阅读等领域,放大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优势,提升徐汇数字文娱产品对外贸易影响力,扩大医疗教育、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知识产权等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规模,大力发展云服务数字贸易,吸引国际数字企业地区总部、研发中心、交付中心和重要平台落地,建立健全数字经济领域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争取认定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文化创意领域重点发展数字文娱、艺术品交易、精品演艺、现代媒体传播和影视试听,扩大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品牌影响力,鼓励全球精品、本土原创演艺内容、原创作品的全球首演和国内首演在徐汇落地,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合作和文化贸易。
5.聚焦数字化转型,推动流量型经济“增势”
充分发挥徐汇在线新经济基础扎实、城市数字化转型领先的优势,大力发展要素资源高频流动、高效配置、高效增值、线上线下融合的流量型经济,畅通人才、货物、资金、数据、技术等要素流动渠道,促进各类流量在集聚、重组、整合中激活能量、放大价值。在线新经济方面重点发展平台经济、在线服务,引导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平台型企业在徐汇布局发展。引导医疗健康、文化旅游、养老家政等领域提供在线服务,支持商业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推进新零售发展,推广应用生鲜零售电商、无人零售、直播零售等线上线下销售新模式,优化购物环境,打响徐汇购物品牌,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数字化转型方面重点聚焦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发展、数字化技术改造和应用示范场景开放,完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加强数据治理、共享流通和开放应用,搭建共享数字互联互通平台,推动数字技术集成创新、业态模式创新和服务管理创新。
四、重要举措
1.完善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聚焦招商引资,保障政策资金投入,优化政策资金使用,提升资金投入效益。完善财政专项资金、政府投资基金、银行资金、资本市场等多层次资金支持体系。发挥国有创投平台作用,强化招投联动、市区联动、投贷联动,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支持区域产业集聚发展。优化政策实施机制,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统一归口工作机制,“一口发布”“一口受理”。
2.优化产业空间供给,提高产业用地绩效
聚焦徐汇滨江、漕开发、徐家汇、华泾南部中心四个主引擎,打好“东西南北”四大战役,优化产业空间和产业园区的功能形态,提高产业空间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带动城区产业经济整体协调高质量发展。加快城市更新,推动西岸金融拓展区、滨江腹地延伸区、滨江南部延伸段、华泾地区、中城南片区以及零星地块收储;闲置土地、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坚持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衔接协同,提前布局研究产业导入、招商方案,加快产业集聚和发展。
3.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增强产业发展动力
积极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打通“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创新通道、畅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推动创新资源整合集聚,支持重大平台和创新机构建设,完善院地、区区、区企等战略合作机制,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深化产教融合,打造一批引领产教融合改革的优质企业。探索体现徐汇优势的技术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推动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建立重点产业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业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加大优质创新型企业研发支持,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水平。
4.强化人才资源支撑,集聚产业发展优势
加大优质人才引进力度,集聚一批顶尖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队伍,注重引进和培育助力创新发展的专业服务人才或团队。强化重点人才干事创业平台建设,对贡献突出的、具有行业领先水平、具有发展潜力或较高市场估值的企业或机构给予重点人才扶持。激励人才创新创业,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服务,提供资金支持、人才安居、创业扶持、医疗保障、子女入学指导、文体生活等人才综合服务,探索“人才数字化”建设,便利人才办事,提高服务效率。
5.加快数字技术赋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夯实数字技术基础,支持建设共性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数字技术自主研发,推动信息服务向“平台+生态”模式转型,加速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优化数字经济生态,提升数字化服务功能,推进智能物联网建设,支持5G、大数据中心、云计算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特色数字经济集聚载体建设。提升数字经济能级,聚焦徐汇特色产业、城市治理、民生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支持应用场景开发,积极参与上海“场景申城”行动计划,打造百个示范效应好、带动作用强、辐射区域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应用场景,赋能千行百业能级提升。
6.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产业发展实力
创新完善招商引资和安商稳商机制,形成推进营商服务、投资促进、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大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计划,发挥“创业孵化、创新支撑、融资服务”的科技型企业培育机制,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特精新”“高新技术”“科技小巨人”发展,深度挖掘细分领域的“瞪羚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加大“五型经济”主体培育,动态建立更新“千百企业库”(1000+“五型经济”企业库,100+“五型经济”重点标杆企业)。强化龙头企业引领示范,聚焦四大战略产业集群,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深耕高端市场、产业带动力强的行业企业与功能型平台机构。
五、专项计划
1.创新开放合作计划
服务有条件的创新主体积极参与、探索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或大科学工程,吸引国际顶尖人才开展重大基础研究合作,鼓励科技型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牵引,共同布局开放、协同、高效、多层次的重大创新平台体系,鼓励联合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
2.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
严格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政策,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支持优质创新创业和科技服务业企业在科创板等上市,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不断壮大本区在不同层次资本市场上市及挂牌的后备资源。强化科技专项、人才引进、金融支持等配套政策,加快培育一批“独角兽”“瞪羚”和“隐形冠军”企业。
3.总部机构增能计划
强化政策支持和服务力度,进一步推动总部企业集聚,引导总部企业向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高端发展,提高总部企业的规模能级。针对各类功能性总部,“一功能一专项”精准施策,创新资金管理、境外融资、数据流动、人员出入境、通关便利等方面的政策供给,根据总部层级、辐射半径、实际贡献进行梯度扶持,“磁吸”本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地更多核心功能,提高全球资源配置力,提升经济贡献度。
4.“五型经济”主体培育计划
探索建立“五型经济”典型企业识别监测培育机制,遴选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深耕高端市场、产业带动力强的“五型经济”标杆企业,吸引海内外“五型经济”头部企业向徐汇集聚,力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全市领先。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深化产业集聚战略合作伙伴计划,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5.“五型经济”特色集聚区建设计划
聚焦徐汇滨江、漕河泾开发区、徐家汇等重点地区开展针对性招商引资,打造一批错位竞争和特色发展的“五型经济”集聚区。对标国际甲级商务楼宇,打造一批高品质产业载体。量身定制人才、土地、融资等一批精准扶持政策,确保精准施策、落地见效,打造具有特色场景的“五型经济”实践案例。
6.数字场景汇聚计划
支持传统产业与新兴模式加速融合,助力中小企业探索场景应用,实现数字化转型发展。引进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加快形成一系列解决急难需求、创造市场品牌、提升切实感知的数字场景新标杆。探索设立在线新经济应用场景实践区,建立“用户体验师”制度,开展应用场景“市民体验评价”,将沉睡的应用场景转化为活跃的生产资料,以数字驱动发展速度,提高服务温度。
六、保障机制
1.完善产业促进机制。产业部门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协同联动,在明确推动产业发展权责体系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统筹使用产业发展资金,合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着力构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的产业促进机制,全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2.创新服务监管机制。持续优化营商服务机制,建立招商引资及企业服务专业队伍,搭建一站式服务体系,增强招商安商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探索适应“五型经济”跨界融合新业态发展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沙盒”监管机制,加强对新生事物发展规律研究,分类量身定制监管规则和标准,探索扩大免罚清单覆盖范围,给予市场主体“容错”“试错”的空间。
3.建立统计监测机制。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为基础,优化完善重点产业及相关领域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体系。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优化产业统计信息发布制度。加强产业高质量发展统计监测、预测和分析。
4.优化政策评估机制。建立产业部门自评估与区层面综合评估机制,开展政策事前、事中和事后绩效评估,选取部分资金使用量大、活跃度高的政策开展专项评估。根据政策执行目标进行分类考虑,并依据政策绩效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优化完善政策内容与执行,提高财政资金效益。
5.健全合作协同机制。加强市区沟通联动,积极争取重点领域创新改革在徐汇先行先试,推动区域发展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等纳入市级发展规划,形成发展合力协同推进。
来源:招商网络
促进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2024-10-23加快本市应急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2024-10-22上海市瞄准新赛道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2024-10-17《普陀区加快发展研发服务产业实施意见》
2024-10-17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2024-10-17上海市促进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2024-10-17《普陀区加快发展智能软件产业实施意见》
2024-10-17上海市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2024-10-16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2024-10-16促进上海市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高质发展政策
202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