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科技城自主创新产业承载区“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街道办事处,嘉定工业区、菊园新区管委会:
区科委拟定的《科技城自主创新产业承载区“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8日
科技城自主创新产业承载区“十四五”规划
一、前言
嘉定科技城自主创新产业承载区是嘉定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的核心功能区,为了更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谋划“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思路和布局,构建产业创新体系,激发未来发展活力。依据《上海市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特制订本规划。
规划范围:菊园新区、嘉定工业区、徐行镇等区域
规划目标:“十四五”时期,承载区要发挥国家级科研院所集聚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优势,打造创新辐射能力强、开发引领度高、资源要素活力充沛、各类要素集聚度密、示范引领效应显著的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核心功能区。承载区要明确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任务部署等,为未来五年发展提供重要遵循。
规划周期:2021—2025年
二、总体发展情况
(一)“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回顾
承载区依托国家级科研院所集聚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优势,战略定位和重要性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承载区在重大创新工程建设、科研院所成果溢出、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区域创新协同和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条件,为打造创新辐射能力强、开放度高、要素集聚、示范引领效应自主创新产业承载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重大创新工程建设卓有成效。研发与转化功能性平台成绩显著。国内首条8英寸研发中试线获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四梁八柱”重大创新工程,市区联动发展上海先进激光产业创新技术和上海人工晶体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重大科技项目持续推进。中科院应物所钍基熔盐堆项目顺利推进,首台国产质子治疗装置已完成加速器系统、固定治疗室、眼睛束治疗室以及180度旋转治疗室的安装及设备调试工作。科技成果奖励层出不穷。上海光机所“大尺寸高性能磷酸盐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和高能皮秒拍瓦激光系统”项目分别荣获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8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二是科研院所溢出效应持续显现。“一所一园”格局初显成效。承载区积极探索院地合作新模式,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已有科嘉示范园、新微创源、上海先进激光技术创新中心等多个“一所一园”特色园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快落地。依托驻区科研院所,承接和培育了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包括中科悦达(上海)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中科音瀚声学技术公司、上海深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创新型企业。
表1 嘉定区十一所三中心二基地
三是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领军型企业持续涌现。“十三五”期间,围绕汽车“新四化”、智能传感及物联网、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等重点产业,承载区内聚集了包括沃尔沃汽车、华域视觉、上海物联网公司、新傲科技、禾赛科技、信耀电子、矽睿科技、欧科薇、联影医疗等一批重点企业,成功培育了三友医疗、沪硅产业等多家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承载区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小升高”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后备队伍进一步扩大,初步形成“发现一批、储存一批、服务一批、发展一批”的创新主体培育模式。重点产业园区加快落地。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科嘉示范园等重点产业园区陆续落地为“十四五”期间社会经济实现“多轮驱动”发展奠定了良好产业基础。
四是长三角协同创新深度开展。牵头构建跨区域创新共同体。积极对接长三角各城市,探索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先后与苏州、温州、芜湖等地签署战略协议,共建科技创新一体化协同战略机制,探索构建融合共享的区域创新共同体。参与组建长三角5G创新发展联盟,与无锡、杭州、合肥共建跨区域超级中试中心。搭建跨区域联动平台。“十三五”期间,连续举办三届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累计吸引来自32个长三角城市,线上线下500余家企业、高校院所及科技服务机构等参展,举办同期活动百余场,达成交易总额超2亿元。打通跨区域协同创新通道。率先在嘉定区、温州市、苏州市等城市启用“长三角双创券”共享平台,实现三地科技资源、科技服务的互通互联、合作共享,共享资源涵盖三地高校院所、检验检测机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30家,提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仪器1705台,创新创业服务项目309条,有效降低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成本。2019年正式运行起,累计服务企业近400家次,累计发放科技双创券额度8200余万元。探索打造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嘉昆太科创产业园等一批“科创飞地”,探索建立跨区发展合作共享机制,协同发展新兴产业。
五是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创新人才高度集聚。承载区通过积极对接本市人才政策,实施本区人才新政及相关配套实施细则,优化人才服务保障等方式,不断拓宽引才渠道,在重点产业领域引进了一批海内外科技创新领军任务和急需紧缺人才。创新载体能级提升。“十三五”期间,根据《嘉定区关于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方案(试行)》,承载区重点布局和推进“一区、两圈、三线”众创空间体系建设,孵化载体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果。创新创业服务集成。强化创新创业资源聚集,建成并启用嘉定创新创业大厦,打造嘉定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新地标,引进一大批知名知识产权代理、运营、科技成果转化等专业服务机构,开设线上线下“嘉定双创讲堂”,推进“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专业服务”集成。设立嘉定区“科技创新创业发展专项资金”,健全新型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对接科创板,设立上交所企业上市服务嘉定工作站,建立科创板企业储备库,营造科技与金融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生态环境。
(二)“十四五”面临形势与挑战
一是世界格局的重大变革正在孕育。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呈现竞争优势重塑、经贸规则重建、力量格局重构的叠加态势。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新冠疫情影响深刻,中美科技竞争博弈愈演愈烈,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十四五”时期,我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是嘉定新城将成为未来发展重要增长极。“十四五”时期,上海将紧扣科创中心基本框架体系,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攻方向,持续聚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大力赋能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并将肩负起“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的重大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大支撑。上海“五大新城”建设将成为未来发展最具活力的重要增长极和发动机,构筑上海大都市圈的“核心内圈”。嘉定新城作为上海五大新城之一,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成为上海经济发展格局的空间战略支点。
三是承载区成为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核心功能区。“十四五”时期,承载区发展既面临艰巨任务,又具备诸多有利条件,要按照嘉定发展的“四个着眼于”要求,在新时期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和跨越式提升。承载区要牢牢抓住嘉定新城扩区的政策机遇和独特优势,发挥嘉定作为上海对接长三角重要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放大“三大核心功能”的辐射溢出效应,在畅通产业链和供应链、生产与消费、科技创新服务产业升级等层面发挥积极作用。
当前,承载区在面向更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比如承载区工作的统筹协同机制尚未建立,存在条块分割、合力不足的问题;科技成果市场匹配度不够、投入产出低、专业化机构缺乏等导致成果转化难;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集聚有待提升,可用的土地资源比较有限;教育、文化、交通等公共配套服务供需存在不匹配的矛盾。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总书记考察上海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嘉定区加快打造“创新活力充沛、融合发展充分、人文魅力充足”的现代化新型城市的总体要求,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支撑,以优化产业创新生态为重要保障,全力提升创新创业密度,展现成果转化力度,形成资源集聚浓度,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形成创新辐射能力强、开发引领度高、资源要素活力足、示范引领效应显著的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核心功能区。
(二)发展目标
总体定位:坚持高端制造业重要阵地的战略定位,持续提升产业技术策源能力,优化产业创新生态,加速一批重大“科创+产业”项目和平台建设落地,努力打造面向长三角的技术策源先行区、产业创新引领区、先行先试承载区,在科技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培育、制度先行先试等方面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发展目标:
——技术策源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区域科技综合实力全区领先,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政策体系日益完善;涌现出一批重大研发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的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原创性技术供给能力明显提升。
——产业创新引领能力显著增强。围绕汽车“新四化”、智能传感器及物联网、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等重点领域,聚焦院地合作千亿级科技园打造,不断完善产业导向、平台支撑、人才集聚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模式,大院大所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落地成效显著,一批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
——先行先试示范作用初步显现。到2025年,承载区新兴产业竞争力国内领先,科技服务业高度发达,制度先行先试卓有成效,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在科技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培育、制度创新等方面在全市的示范引领效应初步显现。
(三)基本原则
策源引领。促进大众创业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提升技术新发明的供给,集聚产业新方向的资源,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制高点和主动权,提升产业创新策源能力。
应用导向。依靠院所高校实现从“0-1”原创突破基础上,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推动从“1-100”、从“100-1000、10000乃至∞”的转变,把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和产业化作为工作成效的最直接检验标准。
产城融合。促进产业、创新与城市功能的融合发展,满足更加精准化、精细化的产业和城市发展需求,在相互融合发展中实现产业和城市能级的同步提升,推动产城融合。
统筹协调。坚持“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导向,深入实施产业发展区城统筹机制,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盘活存量、高效利用产业空间,推动产业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的突破。
四、空间布局
承载区空间布局主要聚焦三大片区:菊园新区、嘉定工业区、徐行镇,围绕先进制造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科技服务业发展等方向,构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创新空间协同互动的空间格局。
(一)构筑三大片区新版图
强化三大空间片区的战略一致性、产业协同性、功能联动性,推动资源整合和产城融合,形成既具有“特色鲜明、功能明确”,又呈现“紧密联动、协同发展”的一体化发展特征。
——菊园新区(国家级科研院所集聚区)。依托国家级科研院所高度集聚的资源优势,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基础上,全面强化面向未来科技前沿、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创新策源能力;着力培育独具特色的“菊园创新生态”,建设宜居宜业的科技品质之城,加强各类创新主体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打造菊园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共同体;以嘉定创新创业大厦为核心,以平城路为主轴,加大引入培育创新创业专业服务机构力度,提升创新载体能级,增加创新主体密度,打造具有科技显示度和创新浓度的“平城路创新创业长廊”。
——嘉定工业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依托嘉定工业区产业基础配套,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强化产业创新平台功能,培育一批面向新技术前沿、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性突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加快形成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体系;推动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和嘉定联影健康小镇建设,加速引入一批智能传感器、高性能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头部企业和优质产业项目,集聚一批高端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和高层次人才,加快推动小镇风貌、产业园区、居住质量三者融合,推动特色产业、教育研发、生活服务与城市配套协同发展。
——徐行镇(科技新市镇)。依托科嘉示范园、盛创科技园、中科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载体和平台,大力实施政企联动的“双轮驱动”战略,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形成科技成果的小试、中试、投产闭环,打造特色鲜明的徐行科技新市镇。推进嘉宝智慧湾未来城市实践区建设,以“三生”融合和城市数字化转型为引领,聚焦数字产业、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总部、设计研发及其应用的产业新生态、新空间,打造城市智慧化和产业智能化相结合的数字经济新高地,建设以生态型科创产业为特色的未来城市实践区。
图1 科技城自主创新承载区空间规划示意图
(二)拓展特色产业新空间
打造一批“特而精”的特色园区,凸显未来产业新空间品质,形成具有示范特色的园区载体。
——特色产业园区。面向未来布局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嘉定工业区医疗产业基地、复旦复华智慧城市传感器产业基地、科嘉示范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每个园区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发展“强”制造,布局“新”制造,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
——特优科技小镇。聚合上下游创新资源,吸引更多的核心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入驻,打造科技特色鲜明、交通生活便利、教育资源丰富的宜居宜业产融区域。依托轨道交通嘉闵线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徐行智能传感小镇(街区)。
——特新双创长廊。以嘉定创新创业大厦为核心,以平城路“创新驱动主轴”为辐射点,提升创新创业载体能级和密度,打造具有科技显示度和创新浓度的“平城路创新创业长廊”。
(三)培育创新活力新引擎
培育一批“小而美”“聚而合”的创新活力新单元。依托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创新主体节点,因地制宜嵌入式发展一批特色各异的创新创业集聚区等,形成集合技术支撑、企业孵化、产业服务的创新创业生态圈。例如,聚焦智能传感器及智能硬件产业,打造环微系统所物联网创新创业集聚区,形成标识度鲜明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创新生态布局。
表2 承载区重要载体和创新平台一览表
五、发展重点
发挥承载区产业基础优势,坚持做强先进制造业,做优科技服务业,推进“制造业强区”和“服务业兴区”,形成面向未来的“3+3”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一)先进制造业
1.智能传感器产业集聚区
发展目标:围绕智能传感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超越摩尔”领域,力争到2025年,承载区相关产业集群规模近1000亿元,规模占全区80%以上,打造全国智能传感器产业高地。
重点任务1:平台载体建设
技术创新平台。依托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等,推进感知、存储和计算一体化的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快推动上海集成电路材料研究院、上海集成电路装备材料创新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产品开发平台。依托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等,推动12寸先进传感器工艺平台建设,加快传感器及智能硬件标准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产业化基地平台。加快智能传感器领域技术突破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快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等产业化基地建设。
重点任务2:重点产业技术方向
集成电路。在传感器、硅光子、5G通信、生命信息、超导量子器件与电路等领域实现突破,打造超越摩尔产业集群。加快集成电路基础通用材料、5G应用材料、感知存储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微纳传感器、类脑芯片等重点项目培育。
特种激光装备。依托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聚焦EUV光刻机光源、准分子激光器、特种激光装备、人工晶体等领域,加快激光智能加工装备、激光医疗设备等高端装备研发,在集成电路特种激光装备“卡脖子”问题上实现突破。
智能汽车应用技术。加强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菊园国家级物联网孵化器等一批创新载体的协同创新和垂直分工,与汽车等优势产业和应用需求紧密结合,在高端芯片、模块自主设计等方面实现核心技术突破。
重点任务3:创新主体培育
发挥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优势,推动产学研教用融合发展,大力引进、孵化、培育一批集成电路隐形冠军企业;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小巨人”企业。
2.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发展目标:围绕高端医疗设备、精准医疗、生物医药等大健康产业,力争到2025年,承载区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00亿,规模占全区50%以上。
重点任务1:平台载体建设
围绕高端医疗装备和生物医药,完善科研院所、医疗机构、重点企业和产业园区的创新链合作,推动同位素与放射性药物研发平台建设,推动嘉定联影健康小镇、上海育成生物科技园建设,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重点任务2:重点产业技术方向
高端医疗设备。依托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瑞金医院肿瘤(质子)中心等院所和医疗机构资源,以及联影医疗、三友医疗等重点企业,加大国际先进的高端化、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研发力度,支持高端治疗设备、微创介入与植入医疗器械、临床诊断仪器等创新性强、附加值高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应用。持续推进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示范装置临床应用,促内质子治疗、肿瘤综合治疗等技术创新及示范应用;开展极端尺寸高性能闪烁晶体等人工晶体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生物医药研发。依托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细胞治疗研究所、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东方肝胆医院、瑞金北院等主体,开展细胞免疫、靶向药物等创新抗癌药物的研发和拓展,加强早期筛查和精准诊断领域的技术研发与临床服务。发展先进组学检测技术,推进高通量分析、生物分析与生化传感、生物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发展与产业化。
重点任务3:创新主体培育
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引入和培育一批高端医疗和生物医药类标杆企业。
3.新兴产业培育区
(1)新材料
重点任务1:平台载体建设
依托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核工业第八研究所、上海微系统所等科研院所,强化承载区在新材料领域的技术策源功能。以上海人工晶体研发与转化功能性平台为核心,加快推进新材料领域相关共性技术研发,提升功能性平台的支撑作用。
重点任务2:重点产业技术方向
高性能晶体材料及元器件。依托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及上海人工晶体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面向高端医疗影像及安检需求,在大尺寸高性能晶体制备的产业化关键技术方面;面向新兴电力电子器件的需求,开展晶体制备和晶圆片加工关键技术研究;面向超精细激光制造装备和超强激光系统应用,开展高质量超快激光系统核心晶体元件批量化技术。
高性能复合材料。依托核工业第八研究所的技术优势和研发成果,在先进膜材料、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等优势领域,加快推动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2)新能源
重点任务1:平台载体建设
推进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等院所的技术优势和溢出效应,加快国家制氢材料和氢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钍基熔盐堆研究设施、MeV离子加速器综合研究设施等重大基础研发平台建设。推进嘉定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聚区(氢能港)重大项目建设,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新能源技术策源地和产业化高地。
重点任务2:重点产业技术方向
氢能基础设施。依托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等,加快氢燃料等清洁能源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加氢站建设,承载区率先形成多模式加氢网络,全力支持嘉定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聚区(氢能港)重大项目建设。
核电装备。积极有序推进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未来先进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打造TMSR全产业链。
核能综合利用。依托核工业第八研究所、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等涉核院所资源优势和平台,拓展在核能制氢等核能综合利用领域的研究工作。
(二)科技服务业
围绕科技研发、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业,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培育一批拥有品牌影响力的科技服务机构,打响“嘉定科创”服务品牌,形成辐射长三角地区的科技服务产业集群。
1.科技研发服务业
发展目标:依托10余家国家级科研院所等,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提供一流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产品研发设计等服务,形成创新浓度高、服务水平强的科技研发服务集聚区。
重点任务:重点产业方向
产品设计:面向集成电路、汽车等市场提供专业化的产品研发设计服务,发展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
研发服务:支持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加强科技资源开放服务,支持科研院所的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等向长三角和全国开放服务。
2.科技专业服务业
发展目标: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双创孵化、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科技资源共享等专业科技服务业,形成专业机构集聚的创新创业服务走廊。
重点任务1:平台载体建设
以嘉定创新创业大厦为核心,以平城路为沿线,与专业机构合作建设嘉定创业街,打造“平城路创新创业长廊”,形成专业化、品牌化科技服务集群集聚态势。引进新型金融业态,积极引导银行、保险等各类社会资本,针对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融资、信用贷款、创业保险等环节,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强科技企业上市服务,形成“基金+基地”产业发展模式。
重点任务2:重点产业方向
科技专业服务。以菊园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为重点,加速培育和引进一批科技服务机构和服务平台,集聚一批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等各类专业服务机构,打造集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服务、政策信息交流为一体的创新服务高地。
成果转化服务。以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为牵引,依托嘉定创新创业大厦、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嘉定分中心等服务机构,促进牵翼网、盛知华等专业服务平台发展,推进“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专业服务”的集成。
创业孵化服务。依托创业邦、蓝马创业等众创孵化平台,举办创新创业活动,促进人才交流和合作,活跃双创氛围,提升双创活力。
3.在线新经济服务业
发展目标:围绕移动互联网、在线新经济等信息服务业,推进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智能交互技术与先进制造、物流出行等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
重点任务1:平台载体建设
加强上海微系统所、中国电科32所等院所在信息软件领域的技术优势和溢出效应,加大中电科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园对软件服务产业的承载和支撑作用,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
重点任务2:重点产业方向
在线新经济。围绕电子商务、在线零售、生活服务等领域,促进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智能交互技术与先进制造、文娱消费、教育健康等深度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数字技术在金融服务、商贸流通、生活服务等领域的融合渗透,提升在线新经济发展动能。
数字产业。围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构建一批数字化创新基础设施,推进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数字技术与城市生产生活的深度嵌入,完善多层次、多维度、多场景的智慧公共服务供给,完善智慧治理、智慧民生体系。
软件服务业。依托上海微系统所、中国电科32所等,培育、吸引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水平创新主体和创新项目落地,打造移动互联网产业等信息服务业高地。
六、主要任务
围绕承载区重点产业创新体系,努力构建“协同互动、共生互融”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实施资源集聚、人才发展、成果转化和区域协同等五大工程。
(一)创新资源集聚工程
行动1:打造科技创新资源高地。紧密围绕平城路科创大道建设核心任务,以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上海硅酸盐所、上海微系统所、嘉定创新创业大厦等一系列创新载体为重要标志,吸引创新资源和要素的空间集聚,打造菊园科技创新资源高地。
行动2:探索重大项目的首谈报备制度。探索建立重大项目招商引资“首谈”报备和主谈制度。对跨区域布局的重大项目,街镇、园区等招商主体进行“首谈”报备,按照分工由对应的专项工作组牵头进行主谈,实现更迅速、更有力、更有效地精准招商。
行动3:探索扩大产融结合试点。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对新兴产业、创新企业、前沿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支撑、引导作用。精准对接科创板,发挥上海证券交易所企业上市服务嘉定工作站作用。加大科技信贷产品、供应链金融等信贷产品创新力度。大力引入PE、VC等各类产业基金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打造“精小美”、机构扎堆的基金小镇,形成创业投资产业的集聚。
行动4:强化科技招商。设立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发挥政府基金杠杆和引导作用,以股权投资扶持重大科技项目和企业。强化科技项目招商、产业链招商、创新链招商,招大引强,环链成群,引进建成一批、培育一批、引力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重大创新项目,做大做强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对重点产业给予政策引导、产学研合作、技术对接、金融资本、知识产权服务等全方位培育。
行动5:优化土地资源利用。舍得腾出产业用地、科研用地支持科研院所就近拓展。打破城区与科研院所的围墙,促进院所功能外溢,支持院所新建科技园区。舍得把好的商业地产项目让出来建设配套设施,投入人力物力整治和美化科研院所周边环境。
(二)创新人才发展工程
行动1:支持科研院所人才离岗创业。承载区内的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在本地离岗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创业活动,可给与科研人员一定期限和额度的基本工资保障。倡导有条件的科研院所建立创业孵化机构,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内部创业。做好离岗创业人员的“创业首站”服务,为创业人才和创业项目提供“一站式”落地对接服务。
行动2:健全和优化人才扶持政策。建设世界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聚焦重点产业吸引、集聚、培养世界级水平顶尖人才及其团队、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以及复合型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建立“海外引智直通站”,加强与国际学术组织、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的联系对接,鼓励人才中介组织、团体和个人的共同参与,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围绕承载区重点产业方向,在人才引入培育上突出匹配度,重点加大重点产业方向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壮大人才总量规模,提升引才聚才质量。
行动3:建立以人才为中心的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人才普遍反映的居住、教育和医疗等问题。继续推行人才服务卡,持续完善“五位一体”优秀人才安居保障体系,以购房补贴、以购房补贴、租房补贴、人才公寓补贴、创客客栈补贴等形式,为各类优秀人才提供多种形式的住房安居保障。优先为高层次人才配备家庭医生。为创业者构建找圈子、找技术、找项目、找资金、找人才等创业服务体系,健全生活、教育、文体、娱乐等多样化服务。
(三)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坚持探索产业导向、平台支撑、人才集聚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探索新的政府支持方式,建立更加灵活、有效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在嘉定就地转移转化。
行动1: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支持科研院所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管理制度,设立“虚拟团队”,支持拥有科技创新成果的个人和团队创新创业,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税收支持政策,推动共同参与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研发中心与创新平台。
行动2: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和资源共享。组建科研院所与企业在前沿科技、重大共性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关键“一公里”;强化依托上海微技术工研院、中科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东部中心嘉定分中心等机构,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让和转化市场化机构,推动一批院所成果落地产业化。
行动3:活跃创新创业氛围。持续引导众创空间高端发展,逐步形成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的众创空间发展体系,引导众创空间资源集聚共享,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创新创业载体集聚融合,放大规模效应,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持续营造双创浓厚氛围,依托嘉定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创新创业大赛等重大活动契机,搭建科创合作交流平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
(四)区域创新合作工程
行动1:推进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协同。围绕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嘉温昆太共同发展的基础好、市场广的重点产业,通过强化技术升级并推动传统产业与新技术的跨界融合,实现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迁。共同吸引一批头部企业和引领性项目落地,协同开展产业布局规划,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贯通,推动形成共生互补的产业生态体系。发挥长三角产业升级股权投资基金对新兴产业、创新企业、前沿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支撑、引导作用,以资本力量助力优势产业链协同发展。
行动2: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动发展。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深化嘉定、温州、苏州、芜湖科技创新一体化协同战略机制,持续推进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合承载区、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建设。推进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智能网联新能源创新联合体、医疗装备创新联合体建设,支持长三角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及上下游企业。探索建立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嘉定分中心,彰显嘉定作为长三角科创节点的重要作用。
行动3:推动科创飞地总部基地发展。持续提升嘉太科创园、温州(嘉定)科创园等“科创飞地”、“产业飞地”能级,壮大一批产业协同联动平台,共同吸引一批头部企业和引领性项目落地。积极引导企业在“科创飞地”、“产业飞地”中设立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实验室等。通过区域产研创新联盟,联合创建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平台,集聚一批优质创新创业资源和要素。
七、保障举措
围绕承载区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在制度创新上先行先试,形成更多有“弹性”的制度突破,保障承载区的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组织协调
依托嘉定区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推进领导小组架构,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区科委、区经委、区人才办等区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嘉定工业区、菊园新区、徐行镇等街镇形成工作合力,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立“产业规划引领、数据平台支撑、区镇两级联动、资源高效配置、政府精准服务”的产业发展区域统筹新模式。
(二)加大资源协同
加强区内资源协同,在土地、项目、人才等资源要素方面,探索突破各镇行政管理边界限制,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合力。加强区外资源协同,承载区与嘉定区、上海市、长三角等形成多维的资源协同互通,探索人才引入、财税共享、科技飞地的创新突破,形成示范引领效应。发挥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的杠杆效应,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投入重点项目和科创企业。
(三)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扩大集政府综合性服务和社会专业化运营、市场化发展运作模式,为科技企业打造“一门式”服务,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持续推进科技创新领域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高效便捷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依托网上政务大厅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强化完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制度,提升知识产权综合运用能力,构筑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
(四)完善公共服务
加强科技创新赋能,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商业配套和生态环境品质,营造适合于创新和人才居住的智能化生活环境。提升基础教育、健康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面,构建产城融合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解决核心员工的入学难,支持重点企业和孵化平台筹办附属幼儿园和小学,让科学家、工程师能安心工作在嘉定。依托轨道交通嘉闵线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建设,提升区域生活环境,优化宜业宜居环境。
来源:招商网络
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2024-10-23本市促进基因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2024-10-23促进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2024-10-23上海市瞄准新赛道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2024-10-23加快本市应急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2024-10-22上海市瞄准新赛道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2024-10-17《普陀区加快发展研发服务产业实施意见》
2024-10-17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2024-10-17上海市促进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2024-10-17《普陀区加快发展智能软件产业实施意见》
2024-10-17